菊花:孤根荫长松,独秀无众草
发布时间:2021-01-05 17:26:48 作者: 点击量:
菊花为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.的干燥头状花序,菊花气清香,味淡微苦,以花朵完整、颜色鲜艳、气清香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菊花按产地和加工方法分为亳菊、滁菊、贡菊、杭菊等,以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。由于花的颜色不同,菊花又有黄菊花和白菊花之分。菊花遍布我国各地,主要分布于浙江、安徽、河南等地。其中亳菊主产于安徽亳州、太和,滁菊主产于安徽滁州、全椒,贡菊主产于安徽歙县、黄山,杭菊主产于浙江桐乡、海宁。河南焦作地区(所产菊习称怀菊)、河北、四川等地也产。菊花多栽培。9~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,阴干或焙干,或熏、蒸后晒干。生用。
[功效概述]
菊花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,其最早的典籍记载距今已有3000多年。菊花不仅可供药用,而且还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。文人墨客把它与梅、兰、竹并列,号称“四君子”。菊花的性味就如文人所描述的那般高贵,它味辛、甘、苦,性微寒,归肺、肝经,有疏散风热、平抑肝阳、清肝明目、清热解毒之功,可治风热感冒、温病初起、肝阳眩晕、肝风实证、目赤昏花、疮痈肿毒等。
宋代是药菊人工栽培的繁华期,出现了《菊谱》《菊志》等专著和赏菊、咏菊的诗词名篇。诗人兼医药学家范成大的《菊谱》记载了36种菊花,如黄菊、白菊和杂菊等。茶菊发源于浙江,原产于余杭的白茶菊逐渐移至桐乡,形成了现在的杭白菊;原产于德清的德菊被引入安徽歙县,形成贡菊;原产于海宁的茶菊被引入江苏射阳,形成射阳菊。药菊发源于河南,原产于焦作的怀菊逐渐南移至安徽亳州,形成亳菊;亳菊被引入山东嘉祥,形成济菊等。我国的茶菊和药菊品种众多,品质各具特色,已成为菊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宋朝文豪苏轼不仅是个养生学家,而且还喜爱人工栽培菊花。他的咏菊诗更是体现了其高尚的情操。他以甘菊自比,“孤根荫长松,独秀无众草”,一生虽屡遭贬谪,却有着令人赞叹的独特人格魅力。其实,最早用诗赞菊花的高士应属于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,他留下一句名辞:“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。”其后的文学家陶渊明也有一名句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历代流传。这都是菊文化与中医药不可分割的明证。
[典故及历代名家点评]
作为一味常用中药材,菊花背后的传说、故事也不胜枚举。
黄山贡菊原是徽商从浙江德清县作为观赏艺菊引进的,当时这种菊花还默默无闻。一年大旱期间,很多人出现红眼、头痛等症状,服用菊花茶后好转。从此,徽州便开始家家户户栽种菊花,为了久藏还特制成干菊花。至清光绪年间,紫禁城内流传红眼病,徽州知府闻讯献上徽州菊花,使京人眼疾即愈。从此菊花声名大振,徽菊还被冠以“贡”字。
怀菊原产于南阳(即怀庆府)的山谷田野中,当地谷水甘甜,山中有很多菊源,水自山上流下,形成滋液。谷中村落是有名的长寿村,村民祖祖辈都饮用此水。时任南阳太守听闻,命县令每日送水饮用,其原本的风眩症治愈。隋朝初年,皇帝将此县改名为菊潭。
春秋战国时,《吕氏春秋·十二纪》和《礼记·月令篇》均有“鞠有黄华”的相关记载。东晋陶渊明赞美“秋菊有佳色”。而屈原的《离骚》中有“夕餐秋菊之落英”一句,说明当时菊花已有食用价值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诸风头眩、肿痛,目欲脱,泪出,皮肤死肌,恶风湿痹,久服利血气。
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 “菊花,能补阴,须味甘者,若山野苦者勿用, 大伤胃气。”
《本草经疏》:“专制风木,故为去风之要药。”
[食疗保健]
菊花茶饮:菊花茶本身就能解渴生津:菊花山楂茶能化淤消脂、清凉降压、减肥轻身,适用于肥胖症、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患者:三花茶(菊花、金银花、茉莉花)可清热解毒,适用于防治风热感冒、咽喉肿痛、痈疮等,常服更可降火,有宁神静思的效用;菊花蜜饮具有养肝明目、生津止渴、清心健脑、润肠等作用。菊花桑叶枇杷叶茶可防秋燥,适用于因秋燥犯肺引起的发热、咽干唇燥、咳嗽等病症,
不同的菊花茶作用不同。贡菊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;白菊疏散风热的效果最强,可降火,对肝火上亢、头昏脑涨等有缓解作用:杭菊清热利咽的效果最强,咽喉肿痛时可选用;野菊花清热解毒、消肿的作用最强,对缓解上火导致的口腔溃疡、牙痛、口臭都有效,但因其寒凉作用较强,建议少喝,以免造成胃部不适、大便稀溏等不良反应。
[适宜人群]
菊花虽是秋季花卉,但四季均可作为药食服用。适合头昏、目赤肿痛、嗓子疼、肝火旺以及血压高的人群。应煎服,每日5~9克。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,平肝、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。
[禁忌及注意事项]
气虚胃寒、食少泄泻者,宜少用之。凡阳虚体质或头痛而畏寒者均忌用,若一味喝具有清热泻火功效的菊花茶,容易损伤正气,尤其是脾胃虚寒的人,多喝性凉的菊花茶还容易引起胃部不适,导致反酸。可见,用菊花茶来降火清热也是因人而异的,不能千人一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