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甘子:走进藏药
发布时间:2021-01-05 17:24:45 作者: 点击量:
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.系大戟科叶下珠属热带、亚热带落叶小乔木余甘子的果实,别称滇橄榄、油甘子、庵摩勒、庵婆罗果、喉甘子等。
本品原为藏族习用药材,初食时味酸涩,食用后回味甘甜爽口,故名余甘子。全世界约有17个国家的传统药物体系使用了余甘子,我国约有16个民族使用该药。余甘子被载入多版《中国药典》,并于1998年被卫生部列入《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》。
本品源自印度私缅甸,产于热带、亚热带等地区,但以我国生产最多。主要分布于我国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和云南等地,也分布于印度、斯里兰卡、印度尼西亚、马来西亚及菲律宾等国家,南美洲也有栽培。我国的余甘子品种资源非常丰富,野生的和栽培的同时存在,据统计其种植面积在600平方千米以上,年产量约10万吨。
[功效概述]
余甘子为一种常用藏药,与诃子、毛诃子一起被称为“三大果”,其使用率很高。《藏药标准》所记载的290种藏药成药中,含余甘子者有72种,占总数的25%;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标准(第一册)》(195年版)所记载的200种成药中,有59种含余甘子,占29%。1997年版《中国药典》开始收载余甘子。
中医临床认为,余甘子具有清热利咽、消食健胃、润肺化痰、生津止渴等功效,常用于感冒发热、咳嗽、咽痛、烂喉痧、梅核气、烦热口渴、血热血瘀、积食腹胀等症。本品最早记载于《唐本草》,言其“主风虚热气”。
[典故及历代名家点评]
《唐本草》:“主风虚热气。”
《本草拾遗》:“主补益,强气力,取子压取汁,和油涂头生发,去风痒,初涂发脱,后生如漆。”
《海药本草》:“主丹石伤肺,上气咳嗽。”
[食疗保健]
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就有记载,余甘子味甘、寒,无毒,补益强气,主丹石伤肺,上气咳嗽,解硫黄毒,解金石毒,久服,轻身延年长生。由此可见,中医学对本品在养生、保健、治病或治未病方面的重要价值早有认识。
[禁忌及注意事项]
有少数前贤医家认为脾胃虚寒者应慎用余甘子,因为本品味苦、甘、酸,性凉,用之似有所不宜,但只要辨证施治正确、配伍适当,临床使用也无不可。应予强调的是,是药三分毒,是食也有满中之时,中医对药食两用的一向观点是:量多时短而为药,量少时长而为食。不论是药用还是食用,以一句话概之即为“适度而用”。